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 功能,可能會造成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建議開啟瀏覽器 JavaScript 狀態

資訊服務

:::

畜牧糞尿沼液沼渣再利用 學者研究回歸祖先智慧

返回最新消息
發布時間:2018-10-09
資料來源:行政院環境保護署、聯合報(記者徐如宜)

 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葉琮裕協助環保署,規劃「經厭氧發酵後的畜牧糞尿沼液沼渣」作為農地肥分使用政策,不僅有效降低河川的有機污染量,也減輕畜牧場飼養成本,提高農作品質,兩年多來已輔導國內超過200座畜牧場採用,初步達到循環經濟成效。

      「世界上畜牧廢水為水污染主要來源,台灣可說是絕無僅有的特例。」葉琮裕舉養豬業為例,有別於國外放牧,國內多屬大規模、高密度型態,所衍生豬糞尿廢水富含懸浮物、氨氮磷鉀等有機物,若未經處理即直接排放勢必污染環境,造成河川、水庫等水體優養化,破壞生態平衡,且臭味影響民眾生活品質與健康。

        葉琮裕借鏡歐美業者作法,透過厭氧(發酵)生物技術處理畜牧糞尿沼液沼渣,既可符合水污染防治法、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規,又突破現行「三段式廢水處理」作法,也就是固液分離、厭氣處理、好氣處理及堆肥與污泥處理等。三段式廢水處理雖可降低台灣環境營養鹽類的負荷,但缺點是高耗能、所費不貲,且損失可用資源。

        葉琮裕說,以全台畜牧戶飼養700萬頭豬、1億隻雞與 12萬頭牛估算,其糞便廢棄物中的氮、磷、鉀素含量,各占農戶化學肥料年施用量百分比48、214、100。若能由農田消納轉為農作肥料,除了使廢物變黃金,達到零排放,還能減少化肥使用,降低對環境生態負荷,這也是回歸祖先智慧作法,符合循環經濟精神。

       根據環保署資料,目前全台已超過200場畜牧場實施糞尿厭氧發酵的沼液沼渣作為農地肥分使用,例如雲林縣育群畜牧場用以施灌玉米田,不但使玉米莖部強壯、生長良好,產量還比施化學肥料時多1至2成;花蓮縣呂德和畜牧場則用來澆灌筊白筍、水稻,收成質量均有提升。將畜牧糞尿資源化作為農業肥分,替代部分化肥的使用,也減輕畜牧廢水排放壓力,是一舉兩得的綠色技術。

 

 

來源: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、聯合報(記者徐如宜)

返回頂端